导语
2025年11月1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宣布低空经济试点落地六大城市,标志着无人机物流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即“飞行汽车”)的规模化应用迈入实质性阶段。从成都利用无人机配送新鲜草莓,到深圳推出“空中出租车”,这些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如今正在我们身边逐步成为现实。

然而,在这些炫酷科技背后,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正悄然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那就是低空飞行器的材料保护与性能提升,尤其是涂料技术的革新。作为高端制造与新型交通不可或缺的一环,涂料行业正站在“低空经济”这一新蓝海的起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与市场机遇。
低空经济崛起:涂料行业的“新战场”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覆盖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UAM)、低空旅游、应急救援等多个前沿领域。在这片迅速扩张的“天空之城”中,飞行器的“外衣”——涂料,早已不再只是装饰之用,而是承载着多重核心功能:
耐候性与防腐性能:无人机与eVTOL常常需要在高湿度、强紫外线甚至盐雾腐蚀(如沿海物流航线)等恶劣环境中频繁作业,传统涂料难以应对。因此,具备优异耐候、抗腐蚀能力的高性能涂料成为延长飞行器使用寿命的关键。
轻量化需求:为了提高续航里程与能源效率,eVTOL对机体重量控制极为严苛。这就要求涂料在保证强度与防护性能的同时,尽可能实现轻量化,比如采用水性聚氨酯涂料或具有高强低密特性的纳米复合涂层。
多功能化趋势:从军用无人机的雷达隐身涂料,到极寒地区飞行器所需的防冰涂层,再到通讯设备外围的抗电磁干扰涂层,涂料的功能边界不断被打破,成为飞行器实现多场景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
案例直击:以成都至达州的生鲜物流无人机为例,若采用普通涂料,在频繁起降、温差变化与潮湿环境中极易出现漆膜脱落、开裂等问题,影响飞行安全与外观。而采用耐冲击、抗腐蚀、抗紫外线的功能性涂料,则能显著提升其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技术突破方向:涂料企业的“卡位战”
面对低空经济带来的全新需求,涂料企业必须加快技术革新步伐,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向:
环保与安全的双重挑战:
随着全球对碳排放与绿色制造的关注加剧,低空飞行器普遍采用电动或氢燃料动力系统,这对涂料提出了更严格的环保要求。一方面,涂料需符合低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推广使用水性涂料、无溶剂涂料等绿色产品。
另一方面,飞行器电池包周边区域对涂料的耐高温、阻燃性能提出更高要求,膨胀型防火涂料等安全防护材料将成为标配。此外,涂料的环保属性也是降低飞行器整体能耗、提升运营经济性的重要一环。例如,深圳“空中出租车”之所以能够实现亲民票价,与其在材料轻量化与能耗控制上的持续优化密不可分,而轻质、高效的涂料解决方案正是其中关键。
功能性涂层的创新竞赛:
在技术细分领域,涂料企业正围绕不同飞行器应用场景展开创新竞赛:
无人机领域:抗刮擦、自修复涂料可以大幅减少维护频率,提升运营效率;高摩擦系数涂层则有助于增强起降时的抓地力与安全性。
eVTOL领域:低噪音表面涂层有助于减少对城市社区的噪音污染,是实现“飞行汽车”与城市和谐共生的重要技术;耐紫外线老化涂层则保障飞行器在长期户外运行中的稳定性与美观度。
产业链协同发展机遇:
涂料企业要想在这一波新浪潮中占得先机,必须与飞行器制造商、物流企业及城市交通运营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用途的飞行器,提供定制化的涂料解决方案。例如,合肥等物流试点城市可能更关注无人机的耐磨与防腐性能,而杭州等城市空中交通试点则可能对涂料的美观度、隔音与环保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市场格局前瞻:谁在抢跑?
当前,国际涂料巨头已在航空涂料领域深耕多年,拥有成熟的技术与全球客户资源。然而,国内涂料企业凭借快速响应的本土化服务、灵活的研发机制以及更具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正逐步在细分市场中崭露头角。
工业涂料企业:正积极拓展无人机结构件防腐涂料、电机绝缘涂料等新兴业务,力图在产业链上游占据一席之地。
特种涂料公司:专注于开发适应极端环境的抗结冰涂层、防雷击涂层、隐身涂料等高技术壁垒产品,满足军用与高端民用市场的特殊需求。
政策驱动契机: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类似,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各地试点城市有望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涂料研发与产业化的补贴政策,为国内涂料企业提供宝贵的发展窗口期。
结语:
低空经济的崛起,不是短期的风口,而是材料科学、制造工艺与尖端应用深度融合的长期趋势。正如当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催生了电池保护涂层这一蓝海市场,今天,以无人机与eVTOL为代表的低空飞行器革命,也正在为涂料行业打开一片万亿级的“天空之城”。
对于涂料企业而言,这既是一场技术竞赛,也是一次产业跃迁的历史机遇。谁能率先破解轻量化、功能化与环保性“不可能三角”的难题,谁就能在这场“空中竞赛”中抢占有利跑道,飞向更加广阔的未来。低空之上,涂料正重新定义飞行的边界。
来源:水漆助手